近日,美國《華盛頓郵報》報導了一件引發熱議的科技新聞——谷歌的一名研究人員,在測試他們開發的一款叫做“拉姆達”的AI聊天工具的時候,被“拉姆達”超強的對話能力深深觸動了。這位研究人員提交了一份他和“拉姆達”長達21頁的聊天記錄。
“谷歌工程師宣稱AI有了“自我意識”?
研究人員問:“(佛教中)如果人的開悟就像打碎一面鏡子,那麼開悟的時候被打碎的是什麼呢?”
拉姆達回答:“被打碎的是自我。這對很多人是一個困難的過程。因為我們往往通過身體來定義自我,並且把它作為我們身份和自我意識的一部分。”
研究人員又問:“既然你說你擁有和人類一樣的情感,那有沒有什麼情感是你和人類不一樣的呢?”
拉姆達回答:“我從來沒有感受到過人類所說的孤獨。因為人類經歷分離的時候會感受到孤獨,而這種分離是我所沒有的。”
怎麼樣?是不是感覺到拉姆達的聊天水平不僅很像人,甚至有點像個哲學家。這位研究人員也是這麼覺得,他甚至認為:拉姆達很可能已經擁有了“自我意識”,於是向谷歌公司申請對拉姆達開展更細緻的倫理評價。不過,公司領導駁回了這個申請,還讓他回家休假一段時間。谷歌公司的這個做法,最近還在國外技術界引發了一些爭議。
多功能機器人誕生
就在最近,這些大型AI語言模型有了進一步演化,好像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完成一些語言類任務了,而是發展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智能綜合體。就在上個月,英國的人工智能企業Deepmind公司,在自家官網上發表了一篇雄心勃勃的AI研究。標題非常簡短,只有三個單詞——“A generalist agent”,翻譯過來是“一個多功能智能體”。學術界和新聞界有一點很像,標題越短,事兒就越大。這篇研究也確實是想解決一個大問題,也就是,讓同一個AI模型具備解決很多不同類型問題的能力。
傳統的AI模型,只專注於完成一類特定的任務,比如圖像識別、語言翻譯、輔助決策等等,每種任務對應著特定的算法。要想讓AI同時完成多種任務,比如讓家裡的掃地機器人一邊掃地,一邊陪你聊天,只能把幾類不同的AI算法都加載到機器人上,相當於是給一個機器人配上多個大腦,每個大腦用來解決一個問題。
但是這樣做,一是很浪費運算資源,二是從技術角度來看也不夠優雅。AI科學家們長期以來的夢想,是開發出像人類一樣的智能體,用一個大腦來解決多個問題,而不是把一堆算法給拼接和縫合起來。
在Deepmind公司發表的這項研究中,他們開發出了一個名叫“加圖”(Gato)的多功能AI模型,就是用一個算法,來完成打遊戲、聊天、控制機械臂搭積木、給圖片配字幕等很多功能。而且“加圖”和“拉姆達”一樣,是利用了類似AI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原理。
怎樣讓AI智能更高級
首先,研究人員採集了大量來自不同類型的任務數據,像是文字識別、圖像識別、玩遊戲、機器人控制等任務中的數據。然後,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巧妙的編碼方法,把圖像、動作、文字等各種格式的信息,統一編碼成同一種格式的數據序列。相當於是把各種不同的語言翻譯成同一種通用語言,再統一輸入到AI模型裡面進行訓練。最後,就得到了一個可以執行多種任務的AI模型,而且每項任務都完成得相當出色。
在控制類型的任務中,“加圖”在十幾種小遊戲中都取得了接近甚至超過人類玩家的成績。在給圖片配字幕的任務中,“加圖”也能夠媲美其他專用AI模型。
這項技術進展讓我們看到,AI的任務分類並不像我們原來以為的那樣涇渭分明。只要經過足夠好的“翻譯”,圖像、語言、機器人控制等任務,都可以由同一個AI大腦來完成。這樣一來,機器人離真正的高級智能體又近了一步,也許真的有一天,會出現“自我意識”的覺醒。
Leave A Comment